谢杨春、吴嘉茗、周奇2022-05-30 11:08:59
??和首轮土拍相比,厦门第二轮集中土拍热度明显降温,9宗成交地块中仅触顶成交1宗,平均溢价率仅为1.4%,较首轮下降了5.4个百分点;福州土拍也凉意十足,整体溢价率降至2%,达到集中供地以来溢价率最低水平。
??厦门:二轮土拍热度较首轮降温
??拿地房企清一色为央国企
??由于厦门2022年第一轮集中土拍热度较去年第三批次明显回暖,因此厦门并未选择进一步放松出让规则,且在供应结构上更偏向于岛外。受此影响,厦门第二轮集中土拍热度较首轮出现下滑,10幅地中有1宗流拍,成交的9宗地中摇号成交1幅,其余多为低溢价或底价成交,平均溢价率仅为1.4%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拿地企业也全部以央国企为主,民企未竞得任何地块。
??一、第二批次仅1幅地块摇号成交,整体热度较首轮明显下降
??从最终成交表现来看,厦门此次集中供地热度较首批次降温显著。推出的10宗地中仅摇号成交1幅,溢价成交3幅,平均溢价率为1.4%,较首批次下降了5.4个百分点。
??不过,分区域来看,岛内地块竞拍热度仍要稍高于岛外。具体而言:
??岛内出让地块均溢价成交,仍留有一定竞拍热度。其中湖里P09、P11地块成交溢价率较高,分别为4.3%和4.2%,思明湖滨P12地块因为有一定的商办比例要求,成交溢价率较低,仅有0.5%。值得注意的是,和首轮相比,岛内二轮竞拍热度明显下滑:3幅地无一宗地触顶成交,平均溢价率仅为2.1%,较首批次岛内平均8.6%的溢价率大降6.5个百分点。
??岛外地块竞拍热度分化明显,多数地块以底价成交,仅1幅地溢价成交。6幅成交地块中,翔安区3宗、海沧区2宗地块均为底价成交,溢价成交的地块仅有1幅,为集美新城2022JP10地块,亦是此次厦门唯一摇号成交的地块。该宗地吸引了14家房企参拍,是厦门此次出让地块中参拍房企数量最多的地块。该宗地之所以竞拍热度较高,除了优越的区位外,还和其周边楼市表现相对较佳有关。宗地所在的集美文教片区是厦门岛外置业热点片区之一,片区内置业需求比较活跃,在售新房项目较少,且一二手房价格有一定的倒挂空间,未来入市去化压力较轻。同时,该地块体量小,开发周期短,更容易实现高周转,因而备受房企青睐。此外,位于同安西湖片区的同安区T2022P04地块因地理位置较偏、周边配套有待完善而无房企竞拍,最终遭遇流拍。
??二、盈利空间保持充裕,警惕成交放缓带来的去化隐忧
??盈利空间方面,由于厦门此次土拍规则仍较为宽松,加之竞拍热度下滑,拿地成本也在降低。因此,此次集中供地的利润空间也较2022年第一批次有所提升。具体来看。此次厦门成交宅地的平均地房比为0.57,较首轮下降了2个百分点;房地价差也进一步拉大至19777元/平方米,项目利润空间维持在充裕水平。
??以岛内3幅成交地块为例。除湖里区P09地块因须配建1.08万平方米租赁住房导致拿地成本上升、实际地房比达0.73以外,湖里区P11地块和思明湖滨P12地块的地房比均未超过0.7;且从房地价差空间来看,3宗地的房地价差均在2万元/平方米左右,利润空间十分充裕。
??但需要注意的是,当前厦门商品住宅去化仍存在一定的挑战。与去年第四季度月均成交规模相比,2022年前4月厦门商品住宅月均成交规模仍仅有13.9万平方米,较去年第四季度约有26%的差距。在此影响下,厦门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也明显拉长:至4月底,其商品住宅消化周期达27.5个月,较去年同期大幅攀升。
??也正因此,厦门于土拍前夕放宽了购房政策,本地户籍二孩以上家庭可购三套房,非本地户籍缴纳6个月社保即可在岛外购房,条件较此前明显松动。但由于具体细则尚未落地,加之近期因疫情影响、居民购房观望情绪浓厚,政策实施效果仍有待评估。
??三、二轮拿地房企清一色为央、国企,建发成为两轮土拍最大赢家
??和首轮集中土拍相比,厦门第二轮集中土拍民企仍然未有丝毫起色。首轮土拍中尚有2幅地由民企竞得,而第二轮集中成交地块的拿地企业均为本地国企或央企,央国企占比100%。其中,本地国企为拿地主力,9宗成交地块中6宗由本地国企竞得,由轨交、建发、国贸和联发分食,总金额达146.4亿元,占成交总金额的74%。余下3幅地则由保利和华润分别竞得,其中保利以17.9亿元的总价拿地翔安区X2022P01,还以10.3亿元的总价成功摇中集美区2022JP10地块。
??综合前两轮集中土拍企业拿地情况来看,建发成为最大赢家,成交金额和拿地幅数均位列第一,以145.3亿元的总价成功斩获5幅,持续深耕厦门,本土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。
??福州:整体溢价率降至集中供地以来最低
??民企持续“隐身”
??福州土拍热度延续了去年第三轮以来的低位,尽管晋安区出让多宗优质宅地,对房企拿地的积极性也并未产生明显提振,3宗小型宅地摇号成交,3宗地块流拍,地块间冷热分布不均;拿地房企仍然以国企央企和地方平台公司为主,民企持续隐身。
??一、第二轮供应总量下调但质量较优,晋安区成为供地主力区域
??福州本轮含宅用地供应量与今年首轮相比有所下调,本轮共挂牌14宗含宅用地,较首轮减少4宗,总建筑面积约为82万平方米,较首轮下降32%。
??从区域分布来看,老五区中仅有晋安区和仓山区有宅地供应,晋安区本次供应含宅用地达10宗,总建面接近50万平方米,占本次出让含宅地块总建面的60%,成为本次土拍的主力区域;而马尾、台江和鼓楼区本轮无土地供应,另外长乐区本次出让2宗地块,其中1宗为含宅用地。
??而本轮福州供应地块整体质量较优,14宗含宅地块中有11宗位于福州三环内,位置相对较为中心,其中5宗位于晋安湖公园旁,周边已有较多住宅项目在售,包括建发养云二期、中海晋安湖叁号院等,板块内居住氛围浓厚,且有晋安湖公园、鹤林生态公园等景观资源加持,是本次供应宅地最受关注地块。
??值得一提的是,晋安湖公园周边的2022-18号地块在福州的首轮土拍中撤牌,本轮重新再挂牌后,起拍价从32.51亿元下降至24.56亿元,最高限价28.24亿元,比首轮起拍价还低,起拍楼板价也从29973元/平方米降至22644元/平方米。优质地块价格下调,可见福州政府出让诚意之足。
??二、整体溢价率降至集中供地以来最低位,地块热度分化加剧
??本轮福州土拍延续了去年第三轮以来的低位运行,且整体溢价率仅有2%,较首轮再降2.2个百分点,也是福州集中供地以来整体溢价率最低的一次。
??从地块表现来看,地块之间的分化情况也较为严重,虽然整体热度处于低位,但本次仍有3宗宅地经过触及了最高限价、竞首付比例至100%和摇号环节才得以成交,分别为晋安湖周边的2022-25号和2022-26号地块,以及2022-29号纯租赁用地。
??本次摇号成交几宗地块,不但具备区位优势和价格优势,且总价较低,晋安湖两宗地最高限价分别为4.43亿和4.6亿元,对房企来说即使一次性付清土地款,现金流压力也较低;29号纯租赁用地总价仅为0.49亿元,楼板价仅为2865元/平方米,即使作为自持的租赁物业,其后续经营性现金流回正所需要的周期也较短。
??与此同时,本轮还有3宗含宅地块遭遇流拍,分别为2022-19号、2022-21号和2022-28号地块。这三宗地块从条件并无明显弱势,21号地块还位于晋安湖周边,出让楼板价与本次同板块内的地价相近,10号、28号地块虽然有商业、安置房配建要求,但是政府回购价格与土地成本之间仍有8000元/平方米的价差,足以覆盖建安成本。因此这三宗地的流拍,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总价较高(19号和21号地块起拍价分别为17.53亿和13.35亿元),另一原因则还是目前市场热度低迷、房企信心不足。
??三、房地价差全部高于万元,项目盈利空间较高
??本轮成功出让的11宗含宅用地中,除1宗纯租赁用地和1宗长乐区宅地无销售指导价以外,其他9宗地块均有销售限价。
??整体来看福州本轮土拍的盈利空间较高,对比土地成交楼板价与销售指导价来看,普遍地价房价比都在0.4以上,但房价与地价差都超过10000元/平方米,足够覆盖建安成本。
??其中晋安区2022-27号地块,成交楼板价仅为6206元/平方米,地块商品住宅销售指导价为26000元/平方米,需要配建的59575万平方米安置型商品房由政府以14178元/平方米均价回购,回购价与土地成本之间也有8000元/平方米的价差,虽然地块还需要配建20000平方米的自持租赁用房,但整体盈利空间较为可观。
??四、国企与地方平台继续托底,民企存在感微弱
??拿地房企方面,福州本轮土拍也延续了此前国企央企与地方平台公司托底的格局,民企存在非常微弱。本轮成交的11宗含宅用地中,仅有长乐区1宗宅地由本土民企福建迪鑫正东启辰置业竞得,而主城区4区中的所有宅地,均被国企央企和地方平台公司竞得,未来民企在福州市场要分一杯羹的难度持续增加。
??来自厦门的国企建发、国贸在本次土拍中表现突出,厦门建发摇号竞得两宗晋安湖周边宅地,总价9.03亿元,成为本次土拍最大赢家;厦门国贸拿下晋安湖周边另一宗宅地,总价24.56亿元,是本次土拍中总价最高的地块;此外龙头房企保利以8.12亿元竞得晋安区2022-24号地块,溢价率6%。
??地方平台公司中,福州市城乡建总集团、福州左海控股各拿下2宗宅地,福州新区发展和榕发置业各拿下1宗宅地,从幅数来看,地方平台公司拿地占比超过50%。
??综合而言,厦门和福州的第二轮集中供地热度双双下降,厦门主要是受到供应结构的影响,岛外用地对房企吸引力明显不如岛内地块,而福州在出让了部分优质地块后,依然产生流拍现象,土地市场凉意更加明显。两个城市拿地房企都以国企央企、地方平台为主,厦门建发在两城土拍中均成为最大赢家。
??虽然近期不少城市在楼市、地市方面都释出一定的利好,限购条件多有放宽,但是在近期疫情影响下,经济形势仍不乐观,客户、房企的投资信心都仍需要时间修复,短期内政策利好对土地市场的影响还未能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