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题摘要:文章从两种文化肌理的叠合与冲突的应对、场所精神核心的树立、功能进行匹配性转换、空间改造等方面来说明旧城改造中商业街区的规划理念与手法。
商业街区,或者街区式商业,又被称为Block街区,是一个从国外引入的概念。它起源于意大利,流行于英国、法国等欧洲的广大地区。街区式商业的形态以及它引导的生活方式,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。尤其是引入中国后,往往被当作一个城市的形象名片和精神场所。
传统肌理片区的改造,往往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职责。而城市肌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,在商业街区化改造中,需要得到比较严格的保护,但这又会与我们上面提到的“重构”互相矛盾。因此,在“保护”与“重构”的矛盾下,匹配性的功能转换,是平衡这一对矛盾的有效方法。
商业街与商业街区最大的区别在于,商业街可以依托于城市磁极而存在,而商业街区需要树立自身的磁极。中国传统城市的空间指向性特别强,权力中心(比如皇权)是这个城市最强的磁极,整个城市以其为核心进行秩序布局。
中国传统的城市肌理与现代商业街区的需求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冲突。在功能匹配性转换的基础上,进行局部的嵌入式改造,也是传统肌理商业街区化改造规划的重要手法。
商业街区作为一个舶来品,尤其是当将其放置在中国传统城市肌理之上时,必将带来文化的冲突与重构。单一磁极的城市肌理框架下,附属性、均质化是城市空间的典型特征。而随着时代的变迁,当这一“磁极”消失时,传统肌理区域也成了场所盲区。因此,商业街区的改造,新的精神磁极、场所核心的树立,也就是对传统肌理的重构,是首要命题。
商业街区的场所精神,源自于欧洲城市中心的空间原型。这种空间原型的两个典型特征是复合化和奥秘化。复合化创造了多样性,是城市公共活动的内在驱动,属于功能范畴,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不加讨论。奥秘化,形成“旷-奥”、“缩-放”丰富的空间类型,吸引人群停留。传统肌理与商业街区空间需求存在着冲突,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,又具有保护的价值。在保护与重构的矛盾下,匹配性的功能转换和嵌入式的空间改造是折中、有效的改造规划手法。
商业街区,以其显著的城市名片功效,成为全国各地的座上宾。但作为一个新生物,对它的规划探索还比较少,本文只是从城市肌理的角度切入,提出“重构?转换?嵌入”的规划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