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玲、陈家凤2021-03-05 14:24:50
??导 读
??疫情下宝龙综合体拿地优势继续得到验证,2020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5.13%,归母净利同比增长50.78%,杠杆指标成功降至绿档。
??【疫情下销售增速达35%,2021年目标破千亿】2020年宝龙实现签约金额815.51亿元,同比增长35.13%,超额8.74%完成全年销售计划。2021年合同销售目标1050亿元,对应年化增速28.75%,全年可售货值1703亿元,去化率仅需61.65%即可达成目标。目前宝龙销售权益偏低,中期披露的销售权益比55%左右,结合2021-2025年“双百双千”计划来看,预期未来五年权益销售额复合增速维持17.4%以上,预期增速相对可观。
??【新增土地溢价率4.7%,综合体拿地优势稳固】2020年宝龙拿地态度相对积极,拿地销售比0.62,高于同期TOP50房企,同时拿地金额权益比提升至66%,以保证上市公司的股东利润空间。宝龙维持低溢价综合体拿地及勾地优势,2020年新增土地平均溢价率仅4.7%,土储均价占当期销售均价的23%,后期盈利空间可观。年内宝龙成功在南京底价勾地7块,其中过半项目都是地铁上盖,预测南京项目平均毛利率可达39%。
??【年底布局百座商场,未来三年出租率95%仍有挑战】2020年宝龙成功开业9家商场(6家自营+3家轻资产),其中7家实现开业出租率超95%。截至年底,宝龙已布局100家购物中心和21条商业街,71%的项目数量位于长三角,预计未来几年将迎来集中供应,其中2021年计划新开业13家。全年宝龙商业项目整体出租率维持90%左右,管理层表示未来将更聚焦商业系统的打造,2021-2023年商业项目出租率提升至95%以上,实现仍有难度。
??【归母净利增速超50%,“三条红线”未来能否持续待观察】2020年宝龙地产开发结转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0.08%至314.86亿元,结转速度符合预期。而当期预收账款对结算收入的覆盖倍数下滑至0.72,未来并表口径的结算增速能否保持有待考察。报告期内,宝龙实现归母净利60.93亿元,同比增长50.78%,得益于成本费用的管控以及合联营的利润贡献。至2020年底,宝龙“三条红线”指标改善至绿档,主要由少数股东权益同比增长141%带来的净资产和总资产增厚,并未真实降负债,未来维持绿档可能有压力。另外,少数股东权益的大幅增长,可能会带来后续少数股东损益增长过快,届时可能稀释归母利润空间。
??01
??销 售
??疫情下销售增速达35%
??2021年目标破千亿
??疫情冲击下,宝龙地产合同销售依旧维持高增长。2020年全年实现全口径合同销售金额815.51亿元,同比增长35.13%,超额8.73%完成原定750亿元的销售计划,合同销售面积532.73万平,同比增长41.4%,增速均远超于同期TOP50房企的平均销售增速(金额+11.81%;面积+11.04%)。从单月来看,4月起宝龙逐步摆脱疫情影响,6月销售反弹明显,当月销售金额同比增长54.5%,进入年末宝龙加速抢收,11月和12月单月销售金额同比增速均保持在90%以上。
??基于业绩的高速增长,管理层宣布2021年合同销售目标1050亿元,对应同比增速28.75%,虽然低于近三年销售金额的复合增速41%,但相比目前已公布目标的其他企业来看,其增速依然较高。2021年宝龙可售资源充裕,全年计划新推可售建面686.38万平(占比64%),叠加前期滚存的382.3万平(占比36%),累计可售总建面1068.68万平,其中近三成可售面积分布于宁波、南京、杭州和上海等四大核心城市;此外,折合累计可售货值1703亿元,其中长三角占比71.4%,一二线占比84%,可售资源结构健康。2021全年去化率需61.65%即可达成,销售目标完成压力不大。
??宝龙目前销售权益偏低,据管理层于中期业绩发布会披露,2020年中期销售权益比55%左右。在此情况下,管理层中期提出2021-2025年“双百双千”战略计划,计划2025年实现权益销售破1000亿元,若以55%的销售权益比估计,预期未来五年权益销售额复合增速维持17.4%以上,预期增速相对可观。
??02
??投 资
??新增土地溢价率4.7%
??综合体拿地优势稳固
??2020年宝龙地产总获取39块, 地上计容建面940.08万平,对应可售货值约1,332亿元。报告期内,宝龙实现土地成交金额同比增加25%至504.54亿元,其中权益土地款333亿元,拿地权益比例66%,较2019年53%的权益比有显著提升。2020年宝龙全口径拿地销售金额比0.62,高于同期TOP50房企的平均拿地销售比0.37,拿地态度较为积极,拓展意愿强劲。
??拿地成本方面,宝龙维持低溢价综合体拿地及勾地优势。2020年新增土地成本5367元/平,加权平均溢价率仅为4.7%,整体土储均价占当期销售均价的23%,后期盈利空间依旧可观。其中,宝龙年内于南京底价勾地7块,计容建面约150万平,其中过半项目都是地铁上盖,管理层预测南京项目平均毛利率可达39%。
拿地结构来看,宝龙坚持“1+1+N”战略,持续深化长三角的同时,重点关注大湾区投资机会,报告期内,于长三角和大湾区权益土地款支出占比分别为75%和5%。从城市来看,宝龙年内于南京和宁波集中拿地,权益土地款支出占比分别22.69%和17.04%,城市深耕效应明显。
??宝龙土地储备可满足未来3-4年需求。至2020年底,宝龙土地储备3649.78万平,较2019年增长22.8%,据管理层披露土储权益比处60%上下。其中,长三角土储建面占比68.7%,大湾区仍处于试水阶段,占比不高仅为4.08%。宝龙土地储备中81%是可售部分,总可售货值约4478亿元,可保障未来3-4年的发展需求,去化周期适中。
??03
??商 业
??年底布局百座商场
??未来三年出租率95%仍有挑战
??截至2020年底,宝龙已开业54家购物中心(48家自营+6家轻资产),可租赁建面404.7万,其中55.1%位于长三角,17.5%位于环渤海, 14.1%位于中西部,13.3%位于海西。商业运营收入方面,商场客流和零售额已于8-9月恢复至疫情影响前的水平,2020年宝龙实现租费收入32.36亿元,同比增长15.06%。从运营效率来看,2015年以后宝龙逐步增加商业自持比例,近三年来新开业的商业项目的出租率维持90%左右,相较于前期有所提升,未来仍有改善空间。
??疫情下宝龙商场规模发展企稳,年内新开业速度有所放缓。2020年中期宝龙将原先11家购物中心的开业计划调整为10家,实际全年已成功开业9家宝龙广场(6家自营+3家轻资产),其中7家新开业商场出租率超95%,而盐城城东宝龙广场和杭州青山湖宝龙广场二期开业出租率只达83%和67.6%。
??宝龙商业规模提速扩张,购物中心未来迎来集中供应。2020年宝龙新储备15家自持购物中心,并成功收购浙江星汇60%的权益;至年底已布局100家购物中心和21条商业街,71%的项目数量位于长三角,预计于未来几年集中供应,其中2021年计划新开业13家购物中心(含2家轻资产)。对宝龙而言,商业规模布局加速的同时,提高商业项目品质和运营能力显得更为重要。管理层表示未来将更聚焦商业系统的打造,2021-2023年商业项目出租率有望提升至95%以上,在存量物业趋于饱和和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,实现出租率95%仍有挑战。
??
??04
??盈 利
??归母净利增速超50%
??并表比例后续待提升
??2020年宝龙实现营业总收入354.95亿元,同比提升36.3%,其中地产开发结转收入314.86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40.08%,符合30%-40%的结算增速预期。过去三年以来宝龙维持可观的销售增长,然而至2020年底预收账款对当期结转收入的覆盖倍数从2019年的1.01下滑至0.72,覆盖倍数不足1,未来并表口径的结算增速能否保持则有待观察,叠加长期股权投资/归母净资产升至21.1%,可能由于合作项目并表比例下滑所致。
盈利能力来看,2020年宝龙毛利润同比增长35.14%至128.16亿元,实现核心净利60.38亿元,同比增长37.54%,归母净利60.93亿元,同比增长50.78%,归母核心净利较去年同期上升34.2%至36亿元,盈利增速可观。受益于综合体拿地模式下良好的土地成本把控,2020年宝龙综合毛利率同比微减0.3pct至36.1%,处于行业领先,实现归母净利率17.2%,同比增加1.6pct。归母净利率表现优于毛利率,主要得益于销管费用的良好管控以及合联营项目的利润贡献。
??05
??偿 债
??“三条红线”指标达至绿档
??未来能否持续待观察
受近年来相对积极扩张策略的影响,至2020年底,宝龙有息负债(不含永续债)为665.67亿元,同比增速20.46%。债务规模维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,宝龙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,改善资金占用水平的同时,减少对高息、期限短非标的依赖。从融资渠道来看,非标依赖度从2019年的3.9%显著下滑至2020年的1.7%,低息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占比较2019年提升5.51pct至77.6%。受融资渠道的改善,2020年宝龙融资加权利率6.44%,较期初微减0.03pct,处近五年相对较低的水平。
??至2020年底宝龙“三条红线”指标处于绿档范畴,实现现金短债比1.37,净负债率较期初减少7.3pct至73.9%,若将永续债计为负债,调整后的净负债率则较期初减少9.4pct至75.7%,剔除预收后的资产负债率69.9%。“三条红线”指标中的剔除预收后的资产负债率刚过70%的合格线,主要是少数股东权益同比增速141%带来总资产增厚,并未真实实现降负债,未来宝龙维持绿档可能存在压力。另外,少数股东权益的大幅增长,可能后续少数股东损益增长过快,届时可能稀释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