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许倩 2022-09-06 08:52:44 来源:中房报
??受部分楼盘停工停贷风波影响,银行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备受各方关注。从上市银行相继发布的半年报数据看,涉房贷款占比下降、地产业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双升成普遍趋势,这也从侧面印证地产风险蔓延下,银行放贷更趋谨慎。
??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统计,上半年公布相关数据的24家上市银行中,16家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较2021年末上升,占比超6成;18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较2021年末上升,占比超7成。
??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最高的是郑州银行,上半年达到1.34%,较去年末增加0.38个百分点,也是上市银行中唯一不良率超过1%的银行。郑州也是近期“停贷风波”中所涉楼盘最多城市。据机构统计,停贷项目多分布在河南、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地区,其中河南省涉及楼盘达35个,河南省会郑州涉及26个项目。
??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最高的是重庆银行,上半年达到6.15%,较去年末增加1.44个百分点,也是上市银行中唯一破6%的银行。
??从不良贷款绝对值来看,中国银行、工商银行分别是房地产业不良贷款、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最多的银行,且较去年末增速均超过20%。
??不过,从各大银行管理层表态来看,不良贷风险处于可控之中。
??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:“上半年,我们对房地产行业贷款、债券、理财等业务做了全口径排查、研判,根据排查情况,我们判断出险客户敞口相对较低,总体风险可控。下半年将继续坚持贯彻‘房住不炒’基本政策,支持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合理融资需求,有序安排房地产贷款投放,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”
??银行涉房贷款占比普降
??监管部门曾多次表示,房地产市场可能是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“灰犀牛”。基于此判断,监管层划定了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,避免过多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。此后,各大银行涉房贷款占比逐年下降。
??据记者统计,在15家上市国有商业大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,13家银行(除交通银行、邮储银行)房地产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较去年末下降,全部15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较去年末下降。
??从绝对数额来看,房地产业贷款放贷大户是农业银行,截至上半年末,达到8429亿元,其次是建设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工商银行、交通银行,全部都是国有商业银行。
??从房地产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来看,农业银行、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中国银行4家比重均较去年末降低,分别降低36个基点、24个基点、14个基点和4个基点。
??交通银行、邮储银行投向房地产业贷款占比则有所提高,分别较去年末提高57个基点、41个基点,其中交通银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达6.97%,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为最高。截至上半年末,交通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占比仅1.9%,处于较低水平;但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大增78.76%。
??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,上半年,部分房地产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持续承压,流动性风险凸显,在公开市场出现债务违约或负面舆情,交行对出险企业涉及的房地产项目进行了全面排查,按照实质性风险判断原则,将符合不良特征的房地产项目贷款下迁不良,反映真实风险。下一步,将继续以“因城因户施策,分层分类管理”为原则,力争保持房地产行业贷款资产质量总体稳定。
??相比之下,股份制商业银行投向房地产业贷款额度虽然不高,但占贷款总额比重普遍较高。
??典型如浙商银行,截至上半年末,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781.5亿元,占贷款总额比重高达12.09%,仅低于制造业0.43个百分点,位列第三。
??如此大比重的投向,风险需要警惕。今年4月份,浙商银行将北京国瑞兴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,理由是该公司有超20亿元贷款逾期未还。
??根据天眼查数据,2022年以来,浙商银行与房地产公司的纠纷还有另外两桩,贷款方均因借款逾期未还被浙商银行告上法庭。该行在2021年报中还披露了与汕头市宜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、河南大树置业有限公司等房企的若干金融借款合同纠纷。
??平安银行仅次于浙商银行,截至上半年末,房地产业贷款余额2980.2亿元,占贷款总额比重为9.2%;第三名是民生银行,房地产业贷款余额3592.59亿元,占贷款总额比重为8.54%。
??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大户是建设银行,截至上半年末,达到6.48万亿元,在贷款总额中比重为31.78%;其次是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邮储银行、交通银行,这几大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均较去年末下降。
??地方银行风险需关注
??随着房企风险暴露增加,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普遍受到波及。记者统计的24家上市银行中,17家银行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额较去年末增加,16家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较去年末升高。
??从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数额来看,前4名亦均为国有商业大行。其中,中国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最高,达到416.78,相比去年末增长20.13%;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5.67%,较去年末增加0.62个百分点。
??从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增幅来看,增长最快的是邮储银行,截至上半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7.93亿元,比去年末增长了8050%;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1.01%,较去年末升高0.99个百分点。
??“邮储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规模为1091亿元,占全行贷款余额的1.59%,其中,一半以上具备土地和在建工程抵押,其余绝大部分也采用了保证担保方式。”邮储银行副行长姚红认为,房地产业务整体风险可控。
??其次是南京银行,截至上半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.65亿元,比去年末增长1400%;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1.01%,较去年末升高0.93个百分点。
??增速第三高的是成都银行,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8.64亿元,比去年末增长201%;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2.7%,较去年末升高1.52个百分点。
??第四高是招商银行,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12.08亿元,比去年末增长98.2%;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2.82%,较去年末升高1.41个百分点。
??对此,招商银行副行长朱江涛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上半年全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生成额为74亿元,其中一季度47亿元,二季度27亿元,可以看到季度不良生成趋势放缓,目前来看,三季度也延续这样趋势。“年内季度生成高点已经过去,后续整个行业风险会趋于平稳。”
??从上半年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看,最高的是重庆银行,达到6.15%,较去年末升高1.44个百分点;其次是中国银行、苏州银行、工商银行,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均超5%。
??从这些数据来看,包括重庆银行、南京银行、成都银行、郑州银行等在内的地方银行资产质量更值得关注。
??相比之下,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质量较为稳定。统计在内的21家上市银行中,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虽较去年末有所上升,但大部分仍控制在1%以内,不良贷款对银行资产影响较小。
??但仍有部分银行值得关注,如郑州银行,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达到1.34%,较去年末增长0.38个百分点;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5.34亿元,较去年末增长36.57%。
??在个人住房贷不良贷款增速上,杭州银行、上海银行、渝农商行、青农商行分别较去年末增长58%、56%、47.76%、47.37%,虽然不良率绝对值均较低,但不良贷款增长较快,同样值得关注。
??展望下半年,仍要把好风险防控底线。朱江涛表示,招商银行的房地产策略会有几点变化:一是客户名单制;二是区域更聚焦,一二线城市占比达到85%左右;三是优化业务结构;四是提高风险抵补能力;五是房地产项目货值对应融资覆盖倍数在1.5倍以上的比例超过70%,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监管以及项目贷款封闭管理要求。
??在信贷政策方面,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表示,有效区分具体项目风险和企业集团风险,不搞一刀切,不盲目抽贷、断贷、压贷,积极满足各类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,因城施策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。
央行行长潘功胜: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
2023-10-23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,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。土拍规则生变,或重回价高者得?
2023-10-20土拍规则调整顺应市场变化,4城取消地价限制。最高发放3万元!郑州高新区发布多子女家庭购房补贴办法
2023-10-20二孩家庭给予一次性2万元/套的购房补贴;三孩家庭给予一次性3万元/套的购房补贴。9月份郑州商品房销售8608套,销售均价12304元/平方米
2023-10-2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4961套,销售面积60.02万平方米,销售均价11513元/平方米。9月房价:下跌态势有所遏制,一线城市回稳趋势明显
2023-10-19政策效应开始显现。南京出台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新政
2023-10-19进一步激发存量房市场活力,保障存量房交易资金安全,维护买卖双方合法权益。上海优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套数认定标准
2023-10-19明确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的认定。国家统计局:房地产实现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坚实的支撑
2023-10-18房地产的调整是有利于房地产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。
- 12:48
- 12:21
- 11:56
- 11:54
- 11:45
- 11:45
- 11:34
- 11:09
- 11:01
- 10:57
- 10:49
- 10:46
- 10:37
- 10:27
- 10:19
- 10:10
- 10:02
- 09:59
- 09:50
- 09:48
- 09:39
- 09:08
- 09:05
- 08:58
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
(2023-02)1571.9点
- 0.13%
- -0.91%
日期 | 指数 | 环比 | 同比 |
---|---|---|---|
2023.01 | 1569.9 | -0.97% | -0.14% |
2022.12 | 1572.1 | -0.92% | -0.11% |
2022.11 | 1573.9 | -0.12% | -1.08% |
2022.10 | 1575.8 | -0.20% | -1.01% |
2022.09 | 1579.0 | -0.02% | -0.87% |
2022.08 | 1579.3 | -0.04% | -0.62% |